勒纳德的同感共情层次理论
发布者:太原灵悦心理 发布时间:2019/7/8 点击率:200次
美国著名心理咨询专家勒纳德(Barrett-Lenard)提出了“同感共情循环”理论,它也就同感共情的表达分了五个递进式的步骤,其具体内容如下:
步骤一:同感共情趋向——咨询师对来访者的倾诉做积极的参与、接纳与肯定。
步骤二:同感共情共鸣——咨询师对来访者的倾诉做直接或者间接的同感共情交流,以求共鸣。
步骤三:表达同感共情——咨询师对来访者的倾诉明确表达或交流其意识感受。
步骤四:接受同感共情——来访者专心接受咨询,以形成一种对咨询师即刻理解的感觉或知觉。
步骤五:同感共情循环继续——来访者继续或者重新开始以这种方式来进行自我表达,这种方式可以向咨询师提供有关同感共情反应的准确性以及治疗关系的反馈。
在这一同感共情循环的过程中,同感共情被看作一种过程,它包括咨询师行为中那些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如果咨询师对来访者的表达做出了某种程度的“趋向”和“同感共情”性的反应(即步骤一、二),那么咨询师正处于一种与来访者的良好同感共情中。另一方面,“被接受”的同感共情体验将给来访者带来极大的鼓舞(即步骤四)。
勒纳德强调,心理咨询作为一个持续的过程,在不同阶段对同感共情技术的运用有着不同的要求。指导同感共情技术运用的基本原则,就是领悟“有意义的信息”以及对咨询关系的促进。在心理咨询的后期阶段,咨询师可以用更尖锐的方式来表达同感共情,因为这时的咨询关系已经相当稳固了。来访者知道咨询师已经听懂了自己。但在咨询的初期阶段,来访者多是小心翼翼地建立起对咨询师的信任,他们的话语大都含有潜在意义,与你所看到的或听到的可能会相距甚远。但无论在咨询的哪个阶段,无论是咨询师非常了解的人还是刚刚认识的人,都必须做出最有效的、准确的同感共情反应,并要使来访者体会到自己被深深地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