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在青少年时期与重要他人关系
1.亲子关系——上下
2.师生关系——上下/平行
3.同学与同学的关系——平行
一、活动目的
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学会换位思考,对老师,对家长多一份理解和尊重。遇到和老师冲突问题时候,可以采取,更好地,更为积极有效的办法解决。不断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也是心理品质不断提升的一个过程。协助学生达成自我发展及自我实现的目标。促进学生心理与人格的成长,增进其内在认知、情感、行为三层面的了解与探索,以增强个人自我功能及处理问题之能力。
具体目标
1.冲突、问题解决的学习:具体发展冲突、问题解决可行的技巧与态度,有助于现实生活问题解决。
2.纾解情绪:有时候问题的困境在于情绪的压抑与抗拒,角色扮演可以让学生安全的释放情绪。
3.同理心的培养:发展对于各种角色的情感、情绪与动机的了解,真正进入一个角色的思维中,透过体验产生对人的包容与了解。
4.沟通与分享能力的训练:藉由讨论的同时也在扩展思维,表达自己的意见以及与别人沟通、分享的能力。
二、重要性
青少年时期学会和重要他人和谐相处,恰当处理各种关系,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角色扮演即是认知、情感、行为三层面的整体行动学习法。因此,由角色扮演实际的演出与讨论,让学生回到真实问题的情境中,学习适当的解决方法,省思自己的行为模式,进而通过自我观察与讨论中培养出新的行为模式,积累面对生活的经验。
师生关系是一组特殊的社会关系,有教育、关爱、管理的内涵。是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进行交往而产生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式进行正常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
理想的状态下学生对老师的期待:被无条件的接纳,被关爱,被包容,被尊重。希望老师不批评,不指责,不评价。
理想状态下老师对学生的期待:遵守课堂纪律,好好听讲,取得好成绩。对学生教育一定会有批评,有评价。
实际的情况:批评教育是正常的。是一种真实的存在。玉不琢,不成器。有的老师也会恨铁不成钢。学生对老师是存在着怨恨,不满,鄙视,不敬,无理,对抗。喜欢哪个老师,就喜欢这个老师代的那门课,反之亦然。
所以,处理好关系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理性地对待学习和生活。
三、理论依据
角色扮演顾名思义即是借着扮演角色的方式来达到体验及学习的目的。
角色扮演源于角色理论,角色是我们对自我的一种评价及行动,它是情感和行动的系列组型,是一种独特的及习惯性的待人态度。
角色扮演用于心理剧,用以协助当事探讨其内在世界,以便产生宣泄和顿悟,行为示范,其方法是当事人观摩、仿效、预演进行社会技巧训练。
所以要想对自己和别人有更清楚的了解,最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及扮演的方式,并尽量去体谅他人的想法和感受。角色扮演就是一种促使我们扮演他人角色,以从中得领悟的一种良好的方法。
角色扮演不同于完全认知的学习活动,更重视由实际的体会及行动达到认知、情感、情绪、创造、自主、自发的效果,而成为一种最接近实际生活的学
习。为一种问题解决过程,一种批判性思考过程,也是一种交流经验的过程。用以发展设身处地的能力:如扮演重要他人(如老师、父母.....),从该角色来与自己对话,以协助学生感受他人的想法。
激发沟通,因为有具体的演出,而不会只流于抽象的讨论:如扮演家庭 成员的互动型态,如指责、讨好等来谈家庭关系 。对于学习成绩不佳,但具有创造性及自发性的学生,提供表现和成功的机会。 发展多样化解决问题的思考及行动策略。
促进觉察及观察。由参加演出或观察演出而获得学习。促进个人的弹性,减少固执僵化的行为。 获得社会技巧的学习。获得态度上的改变。 提供感觉型的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
四、活动程序
暖身:首先要让团体热起来,然后引出大家所关心的问题,并使难题变得较为敏感,让学生了解并表达出自己的看法、情感以及会采取的行动。
选择参与者:找出要探讨的主题后,老师可就情境中的角色加以描述,由同学依自身意愿选择角色,或同学彼此推荐,或由选派推荐能感同身受、容易投入情境中的同学来演出。并协助学生融入自己的角色中。
安排观察者:演出者毕竟是少数,因此将观察活动纳入整个教学活动中是必要的。老师可以在演出前列出应观察的项目,以提高演出后的讨论与分享的参与感。
实际演出:由扮演者自发性的演出,演出的时间不用太长,但若有不妥,或情节模糊时,老师需随时纠正。
讨论与评价:演出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教师可利用开收式的问句,引导学生尽情表达。
再次演出与讨论:由前面的讨论与回馈中,可引导学生由尝试错误中再进行扮演,次数无妨,但每次扮演后应有短暂的讨论,探讨不同原因与结果的发生,演出人员可以换人或交换角色以体验不同的感受。
分享经验与类化:培养同学学习「演什么像什么」的态度,提升学习的成就感,产生信心与希望的内控力,以达到活动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分享个人的生活经验,将演出情境与生活作连接以产生类化的结果。
老师应避免过度的指导,同时,必须注意时间的拿捏与讨论的深度、广度,避免演出与讨论分离,失去效果与契机。
使用角色扮演应避免个人隐私的情境,也不可为了处罚学生而让他担任特定角色,因此在角色选派时尤需注意同学的推荐是否有特殊的嘲讽或寓意,以免让演出者感受到不安或困窘。
教师必须强调同一角色可以有不同的扮演方式,同一情境可以有不同的发展与结果,鼓励学生主动、创造性的演出进行讨论。
对于情感抒发较慢,或个性内向的同学,教师特别需要给予启发与鼓励,演出后的讨论应避开「演出的好坏」的问题,而着重在情境的处理上。